自殺因素及警號
自殺的迷思
自殺危機因素
自殺警號
自殺的保護因素
自殺的迷思
自殺的迷思
迷思 | 事實 |
只有精神病患者才會出現自殺念頭 | 面對沉重壓力時,每個人都有機會出現自殺念頭 |
會提及自殺的人通常都不是認真的,他們只想操縱別人或得到別人的關注,他們並不會去自殺 | 每一次提及自殺念頭都應該認真看待,因為對方可能正承受極大的壓力和痛苦,是一種求救訊號 |
沒有辦法察覺有自殺傾向的人 | 意圖自殺的人通常都會有先兆或警號 |
詢問有關自殺的事情有機會引起對方實行自殺計劃 | 與對方談論自殺的事情有時會令他們鬆一口氣及感到被明白 |
意圖自殺的人都抱著必死的決心 | 大部份想自殺的人都很矛盾,一方面想以死亡結束痛苦,另一方面,想渴望有人可以聆聽及幫助自己 |
只要一個人曾經企圖自殺,他再次自殺的機會便會減少 | 曾企圖自殺的人有更高的自殺風險 |
只要一個人的抑鬱狀況有改善,代表他的問題已經緩和,會自殺的風險也隨之減少 | 抑鬱病情改善,但自殺風險也可能會增加,因為當他們精神狀況改善後,更有可能實行自殺計劃 |
自殺危機因素
自殺危機因素
自殺並非由單一原因引發,所以越多危機因素代表他/她有較大機會有自殺念頭或行為
自殺危機因素可大致分為個人、心理、環境三大類:
個人因素 | 心理因素 | 環境因素 |
精神健康問題(例如:抑鬱症) | 感到絕望 | 經歷意外或災難 |
過往曾企圖自殺 | 長時間感到抑鬱、沮喪 | 受虐待或暴力對待 |
有自我傷害行為 | 衝動 | 受性侵犯 |
罹患重病 | 解決問題或應對技巧薄弱 | 人際關係的衝突 |
酗酒、濫用藥物 | 自尊心低、自我形象低落 | 受欺凌或欺凌他人 |
感到被孤立 | 社交網絡支援不足 | |
負面思想 | 與家人、朋友、情人分離 | |
沉重的壓力 | 家人、朋友、情人去世 | |
有家族成員曾自殺過身(特別是父母) | ||
父母有精神健康問題(例如:抑鬱症) |
自殺警號
自殺警號
當越多自殺警號出現時,代表自殺的風險越高
- 透露自殺或傷害自己的想法,甚至計劃,例如:在交談中、網上留言、家課中等
- 威脅要尋死
- 尋找自殺的方法或途徑
- 嘗試獲取自殺的工具,例如:藥物
- 安排身後事,例如:寫遺書、將貴重財物轉贈他人
- 對未來感到絕望、不再計劃將來
- 「沒有我這個人,世界會更美好」
- 「我找不到活著的原因」
- 「我不能再忍受了,自殺是唯一的出路」
- 性情和情緒大幅改變
- 抑鬱
- 易怒
- 變得暴力
- 睡眠或胃口出現問題
- 明顯地孤立自己,不想見人或與人聯擊
- 不注重個人衛生及儀容
- 酗酒、濫用藥物
有時候,有些人會多次威脅要尋死來獲取注意。我們或許會認為這是操控性的行為,但他們會這樣做,代表他們極為絕望、需要幫忙。因此、每一個自殺的威脅或意圖都不容忽視。
自殺的保護因素
自殺的保護因素
保護因素有助提升個人的抗逆能力
- 良好的人際關係
- 具社交網絡的支援,例如:家人、伴侶、朋友、所屬團體/組織
- 穩定的情緒
- 正面及有效解決問題的技巧
- 有自信
- 健康的生活方式,例如:足夠的運動、穩定的飲食習慣、充足及有質素的睡眠等
- 願意尋求協助或接受幫助
青少年自殺風險及保護因素、自殺警號參考資料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(2012). Preventing Suicide: A Toolkit for High Schools. Rockville, MD: Center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,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.